9月 182008
文化夜一瞥
作者:minny
九月十三号星期六晚上是乌普萨拉一年一度的文化夜,去年我错过了,今年可不能再不管不问了。星期四到瑞典语课堂上,老师先打开了当天的一份地方性报纸(上面有专门介绍文化夜活动的内容)兴致勃勃地用瑞典语向我们介绍一些简单的情况。看得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这项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地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被期待。
我也能读懂一点点简单的瑞典语,就大概看了看节目单。发现很多节目都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展开的,也就意味着只能有选择地参与其中的一两个项目,多少有点点遗憾。不过总算是领略了文化夜味道……
经过一番挑选,我们决定去经济学院旁的小音乐厅欣赏一个小规模的古典音乐会。其实我对音乐没什么鉴赏知识,纯粹是看稀奇、凑热闹罢了。
当晚要上演的音乐是属于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管弦乐,几个曲目都是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似乎由于一位演奏员临时因病未能参加演出,从而使剧团无法演出原本希望奉献的巴赫和亨德尔的某些作品,剧团便决定演奏一位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取而代之)。演出单位是Kungliga Akademiska Kapellet – Royal Academic Chapel(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这个名称,就这么放在这儿了),几位演奏员来自不同的国家:钢琴和中提琴的演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但说一口流利瑞典语的中年男子,他还兼任主持人的工作;演奏长笛的漂亮妹妹来自冰岛;另外还有一个西班牙人和两个瑞典人,其中一位瑞典妹妹用德文演唱了一首巴赫的作品,大体意思是主人公在小树林里漫步,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
巴赫和亨德尔两人都生活在十六世纪晚期到十七世纪中期,也都是知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据说其中亨德尔因其”水上音乐”而为人所共知;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巴赫更是在其一生中创作了一千一百多首作品,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作曲家,遗憾的是在其有生之年这位天才的才华并不广为人所知。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作曲家都对后来著名器乐曲作家产生过影响,其中就包括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说到这里,我隐约记起当年上小学时,在音乐课教室里的后墙上挂着一排作曲家的画像,其中第一位就是巴赫的)
其实这些都是题外话,我对演奏会的现场更感兴趣。国内教室大的一间房子,数了一下,放了七十把椅子,周围还站了不下四十人,所以狭小的演凑厅便显得更为拥挤。有趣的是,我发现到场的观众以上年纪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至少都在五十岁以上,鹤发童颜,神态安详,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中倒有一大堆中国学生面孔。每首曲子结束的时候,观众都以掌声致谢。应该说掌声并不热烈到”如雷鸣般”,但却真诚。想要离席的都是等到一曲终了鼓掌过后才起身的。主持人的话不多,就是简单介绍下面将要演出的曲目,一旦音乐响起观众都停止交谈,认真聆听管弦之间流淌出的音符。我不知道在瑞典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演凑会欣赏时间占多大比重,但从演奏者与听众之间默契的无声交流当中,以及会场内外无需维持仍秩序井然的事实来看,这俨然已是生活习惯,就好像信徒参加星期天礼拜一样轻车熟路。也许欧洲人的音乐素养与这样的文化夜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吧?
演奏会整个下来只有四十分钟,短小紧凑,很快便到曲终人散时。走出会场,天气真冷,而我有点抱怨说咳,这么短,这种活动的机会又很少有……却被告知其实这样的音乐会在乌普萨拉并不少见,只是我不知道罢了。我就又在想,怎么就没有一点儿宣传意识呢,起码在大街上树个高音喇叭造造势嘛,介绍这些个”著名的”演奏家是如何如何得优秀,在国内外的各种比赛上获得过多少奖项,多少专家的好评,再组织些人专门站在街上发传单,让你想不知道都不行……哈哈,我找打啦…瞎想、瞎想的,赶快跑啦……
我已经错过很多东西了.哎郁闷捏..~~~~(>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