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42007
 

转这篇文章是因为赞同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过作者的措辞不敢苟同,既然“清贫”了,何谓“时髦的清贫???”

gogo认为真正的“清贫一族应该不为时尚所左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中能够坚持自我,有主张有主见的一群人。他们”主张“清贫”的生活方式,不是由于生活所迫,而是自觉自愿的,是出于环保,出于健康的考虑,而不是因为是国际品味,而跟风追求之。

“清贫主义”者的高品质生活

转自:中华素食网

“清贫主义族”不是陶渊明,更不是方志敏。他们是高收入的一群,他们的清贫 是时髦的清贫。“清贫主义”并非故作姿态,亦非墨守陈规,更非格式化,是在“节约”、“环保”前提下的一种精致。“清贫主义”讲究舒适、环保、不奢侈、不 浪费的良性流行。“清贫主义”在今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上世纪80年代的简朴迥然不同,与上世纪90年代追求高品质的时尚在骨子里并不相悖。“清贫”绝 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和“风雅”之境。 “清贫主义”是人本主义的,简化 了不必要的元素,流露最纯真和认真的一面。用心打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简约的装修、简约的家具、简约的心态,华而不奢。

许多 有钱人掌握大量钱财,可是职位、头衔、理想、责任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该忙的事情太多了,他们以为成功、金钱就是幸福,渐渐忘记了享受。其实,无论 是一个人还是全人类,最令人信服的成功标志是看生活的幸福指数。这个指数并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决定的,还要看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除了物质产品之外,“质量” 已经延伸到了健康、休闲、旅游、体验、饮食、运动、社交等多个方面。对于一个月收入4000元的“小资”和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民”而言,生活无疑 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希望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或群体拼命地劳作,尽管拥有豪华的住宅、家具和轿车等,却没有一点闲 适,没有一点淡雅,不能去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总处在疲于奔命之中,又有多少幸福感?而“清贫”闲适的生活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创造,它创造的是精神生活。

当炫耀财富不再是高收入的象征,高质量生活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有质量的生活体验,高收入者的生活消费已经从对昂贵的物质用品的追求转变到了对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清贫主义”者,还自然于生活,留财富于未来,品味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清贫”,体会着平凡而长久的幸福。

环保

高品质生活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变化,对珍贵原料过度利用的“旧式高品质生活”(如黄金水龙头)已经过时,“贫”调的“节俭主义”、“新式高质量生活”则大 当其道。在今天的西方国家,炫耀财富不再是高收入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有质量的生活体验,高收入者的生活消费已经从对昂贵的物质用品的追求转变到了对一种 理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前几天从报上看到一篇短文,说现在的法国人流行一种新生活,这种生活不是让自己如何更现代、更时尚、更 奢华一些,相反,是让自己“清贫”的生活。其实,不只是法国人流行“清贫”地生活,在德国,尽管奔驰轿车跟他们德国的名字一样值得骄傲,但他们家庭用的大 都是排气量很小的车辆。再说美国,其宾馆里的电视机,大都要比中国落后10年。我看过一位德国小朋友的环保记事本上摘下来的记录:周二,夜里睡觉忘了关 灯,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周三,上图画课时连撕了3张白纸,老师说,造纸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惭愧;周四,我发现妈妈只为洗我两件内衣就开 动洗衣机,浪费水、电,妈妈接受我的建议,等衣服积多些时洗;周六,爸爸去超市购物准备开车去,后来听了我的话改乘公交车,既节约了汽油,又减少了汽车废 气的排放……从这些西方人的“清贫”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自然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他们意识到今天的所谓的“废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 据了解,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愿意花大钱搞灯光工程作为形象工程,为什么不限制夜景工程的电?

素食

现在有 些人以为吃鲍鱼海参燕窝就是高质量食物,甚至有些人花高价去买“野味”。实际上在西方,我们早就落伍了。随便上网逛逛,关于素食的信息成千上万,来自世界 各国的素食网站漫山遍野,纷纷介绍素食理念、素食生活方式并提供素食食谱。而科学家也纷纷指出素食的健康本色,让“肉食动物”们有些汗颜。原来,这些素食 主义者体味的正是“荷塘月色”的清新口感,和味蕾如沐荷风习习的沉醉。天然素食包括天然谷物、全麦粉制品、豆类、绿色或黄色的蔬菜等等,这些“贫”调素食 日益流行。在香港,200多家素食馆生意兴隆;在台湾,全岛素食者超过200万;加拿大多伦多素食协会的会员5年来增加了1倍多;1/6的英国人已经或正 在考虑成为素食者;在德国,素食连锁店遍布大街小巷。全球素食者中,最有号召力的是活跃在妖娆舞台上的好莱坞明星。据说,为了减肥,“吃素等于爱美丽”已 成为她们坚持信念、宣传素食的口号。切尔西·克林顿,这位血液里充满着公众聚焦元素的女人,被德国《素食健康》杂志捧为明星人物,并赐予她一个响亮的绰 号:富贵乞儿。其实,在美国,像切尔西这样的“富贵乞儿”并不少见,他们功成名就、显赫一时,从艳星麦当娜到体育明星刘易斯,越来越多的名人为素食主义摇 旗呐喊。他们希望用一种新潮而又积极的价值观以延长其内在的迷人要素,而素食恰恰就是这些星级人物的理想选择。一者是素食可以抗衰养颜、保持形体;二者素 食又是一种有着古老贵族渊源的、仁者和智者的生活方式。

布衣

有些去海外的人非常惊讶:老外为什么穿得 那么土!t恤牛仔裤就往街上跑,不怕丢脸!不过,在海外呆了几年,这些“海龟”也穿得低调了,回乡探亲,反问:“你们不用穿得那么夸张吧?”繁华闹市,穿 得夸张的人不少,穿得土头土脑的也有,但却出现不少穿得低调的“布衣”部族。我曾经读到一个“我是布波”的专题。“布波”,是“波希米亚” (bohemian)与“布尔乔亚”(bour-geois)的混种。前者是西方社会早年的浪族,反物质消费,追求灵性生活,抽大麻,穿着随便,是对努力 上进的奋发精神的叛逆;而后者,一直是西方商业社会的主流群族,统称中产,带有小资情调,追求物质消费,强调专业资格,野心大,向上爬,努力工作,尽情消 费。“布衣”,也可算是布尔乔亚的品味。风情万种的丝绸,经过了阳光的曝晒、风霜的捶打,渐渐褪了颜色,每一次的搓洗挤压,酸碱腐蚀了多彩的华丽,那分精 心呵护的小心翼翼,也耐不得光痕流逝的岁月,弃之不舍,留之不宜,所以还是把“布衣”穿在身吧,尽管平俗,可是夏能吸汗,冬能暖身,熨贴你的身心,这样的 衣服,是属于午后阳光和山间青草的,没有逼人的华丽,虽然不如那些衣服高档,却温暖而体贴。

曾经见过一个汽车广告,广告语是“更 远,更自由”。也许当人能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节俭过后的“奢侈”生活时,才能获得更大空间上的自由。“清贫主义”者按着内心的诉求,在寻找最环保最节约型 的生活。当然“清贫主义”不是过去的节约一度电、一分钱,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对付物质贫乏的口号,而是对过度奢华过度烦琐的摒 弃。

转自:中华素食网 http://www.chinavegan.com/2006/welcome_to_china_vegan@2006102995919.htm


 Posted by at 12:17 上午

  6 Responses to “转载:”清贫主义”者的高品质生活”

  1. 好文章!现在很怵回国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攀比风太厉害了, 在国外呆了10 年,又一直没有工作,所以买的衣服都是适合“主妇”身份的,可是把这些衣服穿回北京,妈妈就摇头了。

    有钱不是给别人看的,我在新加坡的房东身家至少有6,7百万新币,可依然自己刷房,做菜,家里没请保姆,要知道,在新加坡至少有一半的家庭有保姆。现在的老美房东更是显得“清贫”,因为他已经60多岁了,还自己修马桶,上下水,他的资产也快到了千万美元。这些人以我们国人的标准显得太小气了,可我觉得他们活得很轻松,一定也很快乐!

    许多同胞对日本人很不屑,可是当你稍许了解他们一些后,可能会改变对他们的看法。东京是世上最富的城市之一,那里的物价的确很高,苹果1美金1个, 芹菜1美金两根,不是两棵,可是在这个城市里,(我只在东京住过,不知日本其他的城市是不是这样)有很多类似北京居民委员会的机构,可他们那里多了一个服务项目,就是居民可以把家里用不着的东西拿过去,包括衣服,家居用品,小孩玩具等等等等,然后以非常低的价钱出售,一般只是两,三个美金,其宗旨应是提倡废物再利用吧。我觉得北京也应多设立这样中间的机构,一方面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一方面避免了浪费,要知道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呀!

  2. 呵呵,沾你福说得真好。一直觉得中国人有一个问题就是太重视“面子”,太在乎“风光”了,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活得舒心,而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活得很好!真不明白。

    沾你福说的日本的机构类似于瑞典的一些二手店,这些二手店属于非赢利性组织,人们把家里用不着的东西无偿送到二手店去,相当于捐赠吧,其中不乏一些好东西,比如我淘的一些书就非常新,我想原来的主人把他们无偿送到二手店无非是为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有时候在二手店还发现一些在一般人看来真的是废品的东西,比如装蜂蜜的玻璃罐,但还是有人认真地清理干净(送到二手店的东西都要求清理干净),送到二手店,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架上。

    逛二手店的除了老年人,也不乏一些年轻人。相比之下,在国内很少看到二手店。上次和熊讨论过这个问题,熊说新的都那么便宜,谁买旧的啊。无语。

  3. 今天早上听XB说,他的一个老板朋友昨晚在夜总会一次性消费了三瓶洋酒,每瓶价格一万三RMB,他觉得好奢侈,完了还偷偷把三个酒瓶子全拖回来给我。本以为酒瓶很漂亮,想拿来插花,可一看金光闪闪的样子,只好包起来放在仓库里咯。XB说那么好的酒本应该珍藏起来,在环境好、心情好的时候小酌、细品,结果被拿来和小姐们大杯大杯干掉了。

  4. 满满说的就是某些有钱人的典型生活。实际上俺觉得那个酒的实际价值保不准只有一、两千元呢,因为在夜总会,因为是拿来和小姐大杯大杯干,才提升到一万三。关键不在酒和酒瓶,关键在一万三一下子干掉了,多有派头。

  5. 俺们宿舍的老五说:
    “清贫主义”生活方式,我理解不应该限制于富有的人奢华后退于简单÷环保的自觉觉悟,其实,还有很多注重精神生活,从来具有忧患意识、敬畏自然的人自然而生的生活方式。

    只是世俗的人只想着索取,不在乎回报,即使想到了,感叹了,也没有做下去的定性。

  6. 俺虎就奉行“清贫主义”。应多点忧患意识,节能意识。我基本手洗衣服,很少用洗衣机。节水又段练身体。也基本不用空调。“成由俭,败由奢。”简单生活更有利于健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