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 按:在北欧几国中,瑞典算是对外来移民比较包容的国家,所以这里的移民数量也一直在递增中。在瑞典留学的日子,除了瑞典人,还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国内的时候,怎么都想不到在这里可以碰到来自南美的、伊朗的、土耳其的、日本的、韩国的等等各国的朋友,和他们用半生不熟的瑞典语磕磕碰碰地交流也别有一番乐趣。
Minny给小筑送来了她最新出炉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在SFI上课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接触到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五洲四海,这正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看他们的穿衣打扮,那份异域情调遮都遮不住;听他们讲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事”,呵呵!
今天想说的是我的同学亚纱子,一个小巧的日本女孩子。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她,因为我们这个班是从新年开始由两个班合并成的,她不是我“原来那个班”的同学,不熟悉,所以我也从来没跟她主动搭过讪儿。有时候她会走到我旁边的的座位上轻声细语地跟她“原班的同学”用瑞典聊两句,除此之外我只知道她是个日本人。
直到有一天和其他几个选上口语练习课的同学坐在一起和老师们聊天的时候,我才真的注意起这个安静的女孩子来,而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同来自东亚国家,老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我们俩归为一类,比如说到饮食,说到节日,就会问“在中国或者日本是怎样的情况呢?” 等等。而每每此时,我们俩在这类问题上更有“共识”。有一次,是在谈有关文化方面的事情,老师出示了一张从中国购买的画儿,要我帮她解释上面的题字含义。 那是一幅梅花,但老师以为是日本的樱花,亚紗子接着跟她解释说这是冬天时候开的花,现在就应该挂出来。老师很惊奇说哦,在日本也有这个花儿吗?亚紗子说,日本人也画这样的画儿,但是是跟中国学的。还有一次,说起汉字,他们不懂汉字和日文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可以读懂好些中国人写的字。亚紗子就跟他们解释说,其实日本人从中国学到了汉字。坐在一起吃饭时,她很主动地问我的名字并要留下我的电话号码,我才想起来问问他叫什么名字,她用瑞典语告诉我,我就说听说日本人的名字都可以用汉字写出来,你的名字用汉字写出来是哪几个字?她立刻掏出了她的日本身份证,我也就恍然大悟,原来是“亚紗子”。
就这样我们之间的“话题”多了起来,从上口语课的地方走到语言学校的一路上,我们俩往往不约而同地一起走,边走边聊。由于是用瑞典语聊,她的瑞典语讲得比我好,限于自己的目前的口语能力,往往一句话要重复好多遍,还搞不明白,她索性掏出纸笔写下来,我一看就明白了,因为她写的是汉字。有一天课间的时候,她又慢慢悠悠地走到我的桌边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边写着“秦”,我就跟她说,这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她说她知道,于是坐下来一口气把中国所有的朝代都写下来,有趣的是,她一边写,一边努力哼着一支曲子,原来那是一首专门帮助记忆朝代的歌(就像我们当初学ABCD…时学唱过的那样)。我就很惊讶,说我们好些中国人自己都记不住我们有哪些朝代,更别说时间顺序了,她说在日本学习中国的历史和各个朝代的编年顺序,是一项必修课内容。我说我们在学校里很少有学过日本的历史,她说,中国觉得中国是“中心”…我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笑笑。她接着又笑着说,其实日本也觉得日本是“中心”,我说可能各个国家都觉得自己是中心吧。
几个月下来,我们的口语交流加纸上交流进行的也饶有趣味。我们在纸上写过“秦始皇”,“鲁迅”,“仙台”,“阿信”,“一休”,“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梅”,”红烧虾仁”,当然还有中国的历朝历代…..
我们的课还在上,我们之间的类似交流还在继续。我很喜欢这个可爱的亚紗子
我们实验室来了一个日本访问学生shibata,上次圣诞party的时候,他说起他有个弟弟刚上大学,我们实验室小德(德国学生)便问他弟弟啥专业的,Shibata一时忘了专业用英语怎么说,脸憋了通红,突然,他掏出手机,我们都以为是要查询手机上的电子词典,我当时坐在边上,很快,他把手机伸过来给我看,我一看,差点没喷饭出来,夸张一点,哈,原来手机屏幕上,打了两个汉字:法学。哦,Law嘛,我便转译给小德听,大家都作恍然大悟状。。。。以前只是有看过,日本人把信纸称做手纸,把姑娘称作娘,呵呵,还没想到,很多汉字的意思,中日还都是相通的。
哎~日本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比我们中国人还用心,真是惭愧啊~
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很喜欢。
到姐姐这里找面包制作来了。。找了半天没找到,很沮丧。顺便挑了几篇感兴趣的看看- -嘿嘿,日本人没碰上,泰国和越南人老多了
回allen:呵呵,看了一下,还真的没有发过面包,今天刚拷了个面包,用了angie的配方,还不错,allen可以到她的网站看看,面包配方有的是。
http://angiesrecipes.blogspot.com/2009/06/malt-extract-spelt-loaf.html